![]() |
雞湯 | ![]() |
圖片區 | ![]() |
分享影片 | ![]() |
成功案例 | ![]() |
食品安全 | ![]() |
傳統文化 |
在以前農業時代,如果遇到親朋好友有人生病,燉上一鍋雞湯絕對是上上之選。
目前國人的飲食習慣中,如果身體有任何需要「補」的地方,燉雞湯一定是首選;
當然以現在的經濟結構,雞湯不再只是生病時候的補品,日常生活中增添營養也靠它了。
目前可以看到的雞湯型態有三種,雞湯、雞精和最近很流行的滴雞精。
一、雞湯:雞肉是優良蛋白質來源,也是人體所須氨基酸,礦物質、維生素的來源,
較豬肉和牛肉含有較少的脂肪, 因未經過特別處理,其蛋白質仍為大分子,
和雞精與滴雞精的小分子蛋白質比較起來,較不易被人體吸收利用。
二、雞精:是用雞隻加上大量的水煮之後,以熬出的雞湯為基底,經冷卻、過濾、濃縮、
加味(焦糖),比雞湯多了一道過濾脂肪和膽固醇的程序,使飲用起來較無負擔,
但雞精基於成本考量,大多採用養殖期較短(約33到39天齡)的雞,營養價值僅比雞湯
好一些,且其濃厚的腥味讓不少人敬而遠之。
三、滴雞精:綜合上述雞湯與雞精的優點,因製程中完全不加一滴水,慢火隔水蒸煮15小時以上,
完整保存雞隻精華,可補充微量蛋白質、胺基酸、維生素、礦物質,且口感與雞湯一樣有自然
的香甜,但容易將過多的脂肪一起吃下肚,若能將滴雞精先冰過,將上層油脂去除再飲用,
則可降低攝取過多油脂。
喝雞湯的好處:
在營養不良,以及手術、病後虛弱的情況下,腸道細胞能量供應不足,
會出現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的狀態,嚴重時甚至會發生腸梗阻。
而湯中含量較高的谷氨酰胺和谷氨酸可以被腸道細胞快速吸收,提供能量,
幫助患者改善食欲、提高消化能力。對這部分人來說,雖然完整肉塊的蛋白質含量更高,
但因為消化吸收能力和肝腎代謝功能低下,他們無法充分消化吸收其中的蛋白質,
如果一定要吃肉,會對消化系統和肝腎造成負擔。
上述介紹有提到一個重點,用家禽或家畜熬煮的湯汁,雖然鮮甜無比,但內含大量的油脂,
長期飲用恐讓身體的負擔大大增加,如果能藉由急速冷卻,達到快速降溫的目的,
油脂在低溫的情況下會凝固,可藉由急速冷卻的方法,將油脂與湯汁分離撈掉,降低負擔。